韩浩月

一部商业片的文艺野心

在商业上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》延续的是上一部电影的模式,“吴秀波+汤唯”产生的票房效应,已经通过近5.2亿这个数字得以证实,这次故事发生地与北京、西雅图,更换为澳门、洛杉矶,走的也是“异地恋”路线,片方吃准了,中国观众在三年之后,依然爱好这种口味的故事。


但在创作上,《不二情书》走的路线和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大不一样。对比之下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是按照一般商业片路线来生产的,通过场景与人物的独特设置,让看多了乡土爱情、北上广爱情故事的观众,感受到了时髦的异国恋是怎么进行的。而《不二情书》,形式上是商业片,内核上是文艺片,影片的野心,没止步于票房愿望,由浅至深,《不二情书》有了层次感与丰富性。



对于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原有观众的审美趣味,《不二情书》是尊重的,创作者并没打算推翻此前的成功经验,在保证了基本的市场不会丢失之后,导演薛晓路开始大胆地融入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:故乡情结,爱情传统之美,对书信传情的眷恋,对传统文化丢失的担忧,浪漫与现实的冲突,挖掘人性幽暗一面,如人在利弊选择时的自私性……


通常来看,一部电影想要讲述太多,都会显得混乱,但薛晓路有条理地把诸多元素在《不二情书》中排列整齐。有时候观众能清楚地发现,一些情节与对白试图跳脱故事,但在观赏完之后,会发现那些跳脱的成分,是服务于主线的,这样的设置,需要在编、导方面均有强大的控制能力,以及后期实现能力。所以,除了好看之外,《不二情书》的另一额外贡献,是为同类型电影提供了一个模板式的借鉴对象。


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公映时,薛晓路曾被专家批评电影价值观有问题,当时薛晓路给予了尖锐的回应。这次《不二情书》,也有可能遭遇价值观指责,因为在这部新的作品里,薛晓路不再用东方式的思维来阐述爱情,而是用更现代、更自由、更真实的角度,来为观众诠释什么叫“纯爱”,《不二情书》中纯爱概念,与《山楂树之恋》中的纯爱,完全不一样,具有很大的颠覆性。


所谓纯爱,二三十年前,多数人的理解是身体贞洁,当然现在这个观念也大有市场。但《不二情书》所认为的纯爱,是除了“爱情”之外,没有任何别的杂质存在。爱是动因,爱是思恋,爱是渴望,也是欲望……《不二情书》把爱情放在了一个充满杂质的环境中去考验,女主角混赌场,男主角混房产中介圈,都是人精扎堆的地方,都是逢场作戏的场合,但偏偏是这两个人,发生了真爱。


这样的故事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个童话。既然是童话,就要按照古老的童话规则来进行讲述。在这方面,《不二情书》是复古的。以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这本书为媒介,以现实存在于伦敦的马克书店为中转站,以古老的手写书信为交流方式,吴秀波与汤唯为我们表演了一场不可思议的爱情……电影嘛,造梦嘛,所以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它的时候,往往会忽略一些不现实的元素,在情感驱动下愿意相信它是真的,《不二情书》的商业属性就凸显出来了,它真的做到了可以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。


导演胜券在握。整整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,男女主角都在书信对话,或者通过幻想的场景进行虚拟对话,硬是挨到最后五分钟,才让男女主角在现实中见了面。不少女观众在这一刻泪流满面。这是创作的胜利,是商业的胜利,同时也是反商业的胜利,如果不是有着强大的叙事内核,影片做不到这种效果,同样,如果没有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,也不会有如此强的感染力。当我们抱着看一部普通爱情电影的态度去看《不二情书》时,却发现有了许多意外收获,这是影片给予观众的附加值,这种附加值甚至超过电影本身。

评论